拆分功能,塑造肌理
東山公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的一處村落中,是蕭山區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公廁更新示范點。蕭山區的村落是江浙一帶鄉村類型的典型縮影,村落整體風貌混雜且富有包容性。
在蕭山區,基本上每個村落里都會配有一處公廁供村民們使用,該公廁的場地是一塊小的三角地,其中兩側邊界是可車行的村道,一側是靠著一個三層樓的現代民房,場地形態和邊界被周邊環境限定的很明確,原場地兩條路交匯處的角上有一顆形態良好的杉樹,被我們保留下來,廣場也被村民用來做運動和舉辦各種活動,場地的空間屬性產生了一定的公共性。設計時希望這個空間能夠成為一處公共性很強并且帶有一絲包容性的場所,村民們在上廁所之余還能把更多的生活的、瑣碎的活動帶入進來。
< 打破開放性和私密性的邊界
公廁要有更多公共活動的可能性,首先做功能上的拆分,打破傳統公廁封閉私密的刻板認知和平面布局,把使用功能拆散成:男廁、女廁、工具間、殘衛間、洗手臺、休息等候座椅,變成一個個自由獨立的功能體塊,重新做組合。重組的時候我們發現,有很多公共性的活動在這里發生,村民們在公廁相遇聊天產生交流,增進鄰里關系,讓公廁慢慢的發揮了更多的驛站公共屬性,變成了村民的一個小聚集點。
< 輕與重的“博弈”
建筑的形態組織邏輯和材料使用邏輯很明確,與地面一體的幾個功能各異的體塊,散落無規則分布,墻面材質與地面材質屬性一致,前者為摻雜黑白小石子的水磨石,后者為摻雜灰色中等顆粒石子的水洗石,一個細膩一個粗糙,顏色相近而質感肌理微差。與頂面一體的十幾根白色鋼柱同樣不規則分布,穿插在體塊的空隙當中,柱子與體塊形成一種更自由無序的狀態,地面體塊系統與頂面柱子系統呈相互嵌套,相互咬合的邏輯關系,形成輕與重,白與灰,公共性與私密性的兩兩關系,空間方向性被模糊、人可以隨意穿越、視線可以穿透、空氣可以自由流動,營造出一個自由、輕盈、流動、輕松的公共空間。
< 村民喜歡來公廁上廁所
公廁造好之后,我們回到村里,調研公廁的使用的情況,聽周邊村民反映公廁被使用的還挺好,大家都喜歡到新造好的公廁上廁所,早上高峰期甚至都不夠用,大家覺得白白輕輕的公廁還挺洋氣的,晚上廁所的燈光亮起來之后,也能成為村中心的一處指明燈。
項目名稱:三岔口的公廁
項目地點: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河上鎮東山村
項目業主:杭州市河上鎮人民政府
項目類型:鄉村公廁
設計時間:2018.7—2018.8
建造時間:2018.10—2018.12
方案設計:尌林建筑設計事務所
主持建筑師:陳林
項目建筑師:陳松、何雨韓、王明皓(實習)
現場把控:何建剛(樸筑空間設計事務所)
施工圖設計:杭州天元建筑設計院
施工單位:浙江蕭建集團有限公司
結構形式:鋼結構、磚墻
建筑材料:水洗石、水磨石、鋁板
建筑面積:138平方米
建筑造價:36萬
建筑攝影:趙奕龍